我的事业在中国
  
《科技创业》月刊,2004年4月 记者 高平 刘志
  

陈义红小档案

陈义红,博士,1962年出生于湖北江陵。先后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现为湖北光通光电系统有限公司和武汉大华激光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兼首席科学家,系武汉市政协委员、武汉市海外联谊会理事、湖北省及武汉市激光学会理事、武汉中国光谷激光行业协会会长、湖北华人华侨专业人士创业者俱乐部理事长、美国工程光学学会SPIE会员。

创业陈义红

    初见陈义红时,你会发现,他是属于那种温文而雅的学者,很难将他想象成一个历经艰辛的创业者。

1979年,带着无比的骄傲和自豪,陈义红从家乡江陵考入了华中科技大学(原华中理工大学)光学系。他聪明、睿智,再加上勤奋好学,大学4年后他以优异成绩拿到了大学本科文凭,又顺利考上本校激光专业的研究生。1986年,陈义红读完硕士,又因学习成绩优异,被留校激光研究所,一边担任研究生的辅导员,一边从事教学科研。不久,被破格提拔为副教授,在此他一干就是8年。

    1993年冬,陈义红慎重地向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传递了一份个人申请资料。当时,正值南大所属的精迪制造技术研究院(现改名为新加坡制造技术研究院)与我国清华、南航、西安交大和华工四所大学洽谈技术合作项目。其中,与华工合作的项目恰恰是激光方面的,南大看中了陈义红在校期间的良好表现和他在激光方面所表现出来的特殊才能,陈义红顺利被南大录取了。

1998年11月,通过了毕业论文答辩,颁发学位证书的时间到了。当陈义红走上讲台时,才惊奇地发现给他颁发学位证书的竟是新加坡总统王鼎昌,当时他心情十分激动。因为总统是一个国家的象征,这充分表明新加坡对获得最高学位的博士人才,是多么珍惜,多么尊重。直到今天,陈义红依然感慨。取得博士学位后,陈义红仍被精迪制造技术研究院聘为研究员,同时也被南洋理工大学聘为博士生导师。他的年薪增至折合人民币60万元,进入新加坡的高薪阶层,生活富裕而安逸。

    尽管性格温和善良的陈义红受到大家的尊重,与方方面面的关系也不错,但毕竟中新两国文化不同、社会背景也不同。日子久了,陈义红认识到要进入新加坡研究院高层管理甚至在中层担任部门经理都很不容易,而华工那朝气勃勃充满希望的生活场景,仍鲜活地珍藏在他心里,令他眷恋。华工培养造就了他有着科研与管理的综合才能,和强烈的社会参与意识。而这一切在国外却无从释放和施展。思虑再三后,他决心回国去创业,他要做自己命运的主人。

2000年5月,时任武汉市副市长辜胜阻(现为湖北省副省长)及东湖开发区管委会副主任唐良智(现为主任)等一行到新加坡招商引资,吸纳人才,向陈博士详细介绍了“武汉·中国光谷”的筹备工作,并诚意邀请他回国来光谷创业。陈义红觉得这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遇!

真正要离开研究院,陈义红的心情还是非常矛盾的,他对研究院还是充满了感情。正如部门经理所说研究院工作条件很不错。他在此工作已有六年多,环境熟悉,研究激光相关的项目也得心应手。何况他的年薪比较高,家居环境又十分优美,和妻子女儿日日相聚,生活非常舒适安逸,又何必四处奔波自找苦吃?回国创业毕竟要冒很大风险,企业能否办成功,前途未卜。万一失败,如何面对?回新加坡的处境会十分尴尬。辞职意味着断绝后路,只能成功不能失败。

但有着强烈事业心和回报祖国高度责任感的陈义红博士,却不甘心生活的平庸,不甘心在舒适安逸中失去实现自我价值的机会。他要把自己具有高科技知识和管理潜能的综合素质充分展现出来。“人生能有几回搏?”自己才30多岁,年纪还轻,现在不拼搏不闯一闯干一番事业,更待何时?他记得自己所崇敬的世界著名物理学家爱因斯坦说:“每个人都有一定的理想,这种理想决定着他的努力和判断方向。就在这个意义上,我从来不把安逸和快乐看作是生活的本身——这种伦理基础,我叫它猪栏的理想。”

于是,陈义红在湖北光通光电系统有限公司,开始了自己勇攀中国光谷的高峰的工作和生活。万事开头难。刚开始,他与相伴回国的新加坡一家激光企业的总工程师、华工同班同学、挚友赵兵先生一起,住在湖北光通光电系统有限公司办公室内,没有生活设施,吃饭天天餐餐在街上小饭馆或食堂,洗澡到马路对面一家私人开的一个破旧洗澡堂。这与在新加坡家中高档家电设施齐全的优越生活相比,确有天壤之别。

“一年间,我们开发了一系列激光产品,如激光打标机、激光雕刻机、激光焊接机、激光切割机和打孔机等,用途非常广。现在,湖北光通的产品不仅畅销国内,还闯入了国际市场。”陈义红给我们介绍到。2001年3月艳阳天,湖北光通第一台二氧化碳激光打标机出售了!这是公司迎来的第一个喜庆日子。那是位于京广线上河南许昌一家名叫黄河旋风的上市公司购买的。陈义红总经理派主管生产的副总赵兵率安装人员,将激光打标机送往许昌,安装、调试,那如同星光一样闪烁的激光,光束质量好,激光峰值功率大,打出的商品标记字迹到位,漂亮醒目。黄河旋风上市公司十分满意。三年了,激光打标机从没出故障,从未修理过,使用效果很好。产品得到客户的认可,销售就有了市场。

“我承认我们和国内乃至武汉市内的一些已经创立了多年的激光产品企业,在产品销售额上还有一些差距,但是我们也有我们自己的优势。一是我们在技术上的创新优势,我们可以将国内外最先进和最实用的技术结合起来,且由于我自己从事激光研究多年,因此我们的产品基本上都有自己的知识产权,在同类产品中算是很优秀的;二是我们有着一个坚强的团队。我们的管理人员、研究人员、生产人员和销售人员都对公司有着强烈的主人翁意识,我们全都是公司的主人。”陈义红说这话时,显得那样自豪。

经过三年的艰苦创业,陈义红的努力已开始结出丰硕的成果。湖北光通已在激光行业中站稳了脚跟,产品销往国内外,同时承担了国家和省市的一系列重大科研项目,为今后的进一步腾飞集聚力量。陈义红本人也当选为武汉市政协委员和武汉中国光谷激光行业协会会长,被评为武汉市优秀企业家,并获五一劳动奖章。

柔情陈义红

当说到如果在创业过程中有一点点遗憾的时候,陈义红会说,那是一个男人无法照顾好自己的家庭。

从新加坡回到武汉创业时,陈义红的女儿陈希刚刚9岁。9岁的小女孩多么希望自己的爸爸能经常在自己身边宠着自己,带自己出去玩。

“在我刚刚来武汉创业的前一段时间,心里真的好想家。有几次,太太给我打电话说,女儿在家里吵着要爸爸,情绪很低落,要她出去玩她都不愿意去。这么多年以来,我们一家人从来都没有分开过,这是第一次,我却在好几千里以外,女儿自然不能适应,其实我自己又何尝不是呢。”陈义红说这话的时候,眼睛有些红。

由于公司是刚刚创立不久,因此有很多事情需要陈义红亲历亲为,每当他在做完一天的工作后,总会想起远在新加坡的家人,“有时甚至看看他们的照片都觉得是一种享受,因为事情太多了,想回一趟新加坡也很难啊。”

“有时我会在节假日的时候回新加坡去住一段时间,好好的陪陪家里人,带着女儿、太太去放松一下。有时也会趁着女儿放假的时候,把她接到国内来,让她也看看我们的祖国。我很得意的是,我的女儿虽然在新加坡长大,但是她喜欢中国,把中国当作自己的祖国。记得在上次看奥运会的时候,中国队取得了一面又一面金牌,每当这个时候,我的女儿总是欢呼雀跃,和新加坡当地的小孩子的那种中国得金牌与我无关的状态真的是天壤之别。有时,我和她妈妈与她开玩笑,说要是她愿意,可以加入新加坡国籍,而我们保留中国国籍,她都会很不高兴,说她也要保留国籍。从某些角度来看,我不能算是一个很合格的父亲,我对女儿的关怀和帮助太少了,很多父亲应该尽的责任都压给了我的太太,或许这将对孩子的成长造成一定的影响,但是我的女儿很懂事,也很让我欣慰。例如我的孩子今年13岁了,正上初中一年级,在前不久她小学考初中的时候,取得了全校第三名的好成绩;再如我太太有时问她想不想我,要不要我回新加坡的时候,她会告诉她妈妈,‘爸爸在中国是在工作,又不是在玩,我们不应该让他分心,因为他还要管理一个公司,还要对得起他的员工’。”陈义红说起他的女儿,带着一种内疚而又骄傲的表情。“告诉你一个秘密,虽然我几乎每天都要使用电脑上网,但是我从来不在网上和女儿聊天,我们的交流都是通过电话,因为这样,我们就都能听到对方的声音了。”

除了家人,陈义红对员工也同样是关怀备至。他认识到一个成功的企业,至少需要三类人员,那就是优秀的管理者,优秀的技术员和优秀的营销员。被经济学家称为第一资源的人才是最核心的要素。人力资源规划是人才供需平衡的管理过程,湖北光通在规划人力资源时充分考虑了影响这种平衡的供需因素,如公司的战略规划、经营规划、年度预算、预测人员的需求量等。在这个基础上,企业再进行人员招聘、审核、培训、晋升、调动等一系列活动。在招聘新员工时,光通为所有应聘人员提供均等机会,公平公正竞争。在选拔管理干部时,不管是内举还是外聘,陈义红始终都把人员的敬业创业精神放在第一位。于是,以陈义红博士为主成立一个招聘小组,采取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选拔人才,决不搞暗箱操作,决不以私人关系和个人好恶聘用人。根据应聘者个人资料进行面试,择优选拔有工作经验的大学本科生和部分硕士生,挑选光(学)、机(械)、电(子)、算(计算机)几方面人才,组成研发产品的班子。并且手把手地向新员工传授在新加坡学习到的有关激光产品研发的许多先进的技术知识。

借鉴国外以人为本的现代管理理念,他用事业留人、感情留人、待遇留人的“三留”政策,增强了公司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平日,一旦公司有紧急任务需要加班加点,陈博士身体力行率先和员工们一起干,其他副总也积极参加,上下形成合力,发挥同舟共济的团队精神。他不是眼光短浅的人,他有把公司办成国内一流激光企业的博大胸怀。员工们喜欢陈总没有CEO的架子,喜欢他平易近人的良好作风。员工小周就告诉我们;“和陈总在一起工作,很开心,也很安心,他很随和,很照顾我们,就像一个大哥哥一样。”

  “其实,作为一个创业企业,我们要走的路还很长,作为一个留学回国人员,我要学的还很多,不过我想,我之所以能放弃国外优越的物质条件回到国内来,是因为我有着浓厚的乡土情节,希望我所学的知识能够在国内开花结果,能够使得我国的激光产业在国际上占有一席之位。可以说,是我的父母培养了我,是我的国家培养了我,我的事业在中国。”
封面照片
  
  
  
  
《科技创业》月刊,2004年4月 记者 高平 刘志
主页